民营医院经过多年高速发展,政策趋于完善,市场趋于理性,行业红利所剩无几,局部地区的民营医院纷纷倒闭重组。不过,健康作为国民三大刚需之一(另外两个为住房、教育),民营医疗的发展仍大有可为。那么,投资人想新建一家民营医院,有哪些注意事项呢?如何远离开业即倒闭的局面?
近日,《“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的出台,再一次给民营医疗机构带来了强有力的支持,也让不少人萌发了投资兴建民营医院的念头,看看下面一个案例:
客户想投资建立一家高端的私立妇儿医院,征询了身边一些公立医院的朋友的建议,从各相关专业专家到院长,随后投资人也参观考察了很多同类型国内乃至国外的医院。在医院开业运营以后,采取了高端定价策略,例如分娩套餐定价采取10~13万元标准,但是在执行了半年多后,产科病房入住率不足8%,迫于经营压力最后降价至略高于三级公立医院水平,病房入住率逐渐得到提升。
以上这个案例主要体现了两个注意事项,如果加以重视,将能够有效避免医院运营弯路,远离倒闭亏损风险。
第一,多角度获取市场信息,完善医疗可行性分析。
投资人在初步设想开设医院时,可能通过相关专家和院长获得了一些信息,他们均来自于公立医院,这些资源非常优秀,但投资人更多征询的是运营相关的信息或建议,结果出现了信息错位,认为人才不是问题、市场需求潜力也很大,导致在某些重要层面出现了过于乐观的判断。唐阁的建议是,不要依赖于搞专业诊疗的专家给出的市场运营建议,不要依赖于公立医院的院长告诉你开什么体量和类型的民营医院,原因非常简单,平台不同、土壤存异。
第二,医院定位要科学,服务产品定价要合理。
首先,不少民营医院在最初产品体系定价时,更多的是单方面从医院角度考虑,认为高端定位、环境等都很高大上等,那么服务定价就应该是高收费。这侧面反应了定价未遵循当地医疗市场潜在客户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等诸多因素,真正投入市场后并不能被客户接受而达到销售预期。
其次,医疗服务产品定价过高,发现市场不买单后被迫采取降价的方式,对医院品牌形象造成了一定影响,对过往购买过同类服务的客户存在一定程度的伤害等;而随后的被迫降价行为,虽然客户量得到了提升,但很难达到最接近服务价值的应有价格,医院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都无形增加。因此,医院运营初期的科学、合理定价策略对医院发展至关重要。
远离民营医院开业即倒闭风险,请谨记以下三点:
第一,正确认识医院投资的风险与收益,一是见效慢、二是需持续投入;
第二,结合自身的资金实力和资源整合现状选择匹配的规模体量;
另外,和大家分享一个数据的分析过程,避免通过数据分析作出误判。《××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7-2020年)》,通过该市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每千人常住人口拥有病床数等基础数据,结合增量规划,测算出该市社会办医还有2000张床的增量缺口(已去除公立医院床位增量)。测算初步结果是有空间,但不要就此下结论,仍需要深度调研和多维度分析,同时看看是否有资源和能力去做,这样才能成为某一维度决策的关键依据,最终提供给投资人去判断和决策。
总而言之,缺乏经验的投资人在筹建一家民营医院初期,应该组建一个人员相对合理的数据统筹小组,开展详尽、专业的市场调研和财务模型搭建等,并依此出具医院可行性报告,从而避免医院开业即倒闭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