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社会资本办医利好政策频频,但民营医院发展过程中依然面临诸多挑战与问题。本文为对外经贸大学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曹健关于《社会办医现状与前景》分析系列文章第一篇。
医院产业的投资浪潮伴随着政策的逐步开放和巨大需求的释放如期而至,各路资本纷涌而至,一时间红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旁观者还在纠结医院的营利与非营利性、综合性与专科性医院、政策有没有配套时,前行者已然开始投入巨资抢占市场。
民营医院的野蛮生长
从1984年第一家民营医院开业至今,已经发展到13000家(截止到2015年4月底)。从医院数量来看,民营医院已经占据半壁江山;从提供的服务数量来看,却只有11%的市场份额。
我国民营医院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萌芽期,从1984年至1996年全国仅有21家民营医院,个体诊所与门诊部达到15万家。这一时期,投资者多通过与公立医院进行科室合作、承包或租赁的形式发展,这些“公私合作”的科室可以称之为“民营医院的雏形”。
第二阶段是从1997年至2009年,这一阶段民营医院的发展特点就是在医疗市场化的背景下,进行着无序发展与强力广告宣传。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在这一时期也开始崭露头角。在广告宣传方面,给民营医院带来最大负面效应的莫过于山东某肿瘤医院及北京某不孕不育医院,聘请明星代言并在医疗机构中成为第一家在中央台做标王广告,进行铺天盖地的过度宣传、虚假宣传,竭泽而渔式地进行发展。
第三阶段是从2009年至今,这一阶段民营医院的发展可谓是“忽如一夜春风来,百家千家医院开”。该阶段投资医疗服务机构的企业呈现的特点是:单体医院投资规模较大、上市公司投资医院数量增多、私募股权资本活跃、外资独资医院开始出现。
(民营医院数量增长情况。资料来源:历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社会资本的办医桎梏
民营医院自诞生之日就处于劣势之中,时至今日仍然存在着诸多桎梏。
1.信誉
医疗服务作为一种典型的“经验品”(Experience Goods)和“信任品”(Credence Goods),医院和医生比患者更了解其质量(性价比),患者在购买和消费之前、甚至消费之后,都很难评价。越是信息不对称的产品和服务,信誉和品牌越重要。
信誉的缺失是横亘在大多数民营医院面前的最大发展障碍,如何培育信誉,关乎医院生死存亡的大计。民营医院的快速无序发展,加上政府监管的缺失,部分民营医院经营者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进行虚假宣传、欺诈病人,严重损害了民营医院的整体公信度。使得社会公众对民营医院抱有一种不认可甚至是歧视的态度,认为民营医院就是乱收费、管理不规范,缺乏可信度。
2.人才
医院作为严重依赖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民营医院要赢得竞争优势,必须要有一支稳定的人才队伍。绝大多数民营医院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仍是人才缺乏。民营医院由于规模较小、保障不健全、风险抵抗能力较弱,较难吸引人才,尤其是中间层的骨干力量。多数民营医院的医生资源呈现“哑铃状”结构,一头是即将退休或已退休的医生、一头是年轻刚毕业不久的医生,中间骨干层医生较少。医师多点执业制度原本能较好的解决民营医院的人才困境,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重重受阻,推行乏力。
3.竞争环境
政策环境对民营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民营医院普遍反映各地政府由于考虑到当地经济的发展,对民营医院的一些优惠政策如土地划拨、资金补贴等落实不到位。在卫生规划方面,政府也并没有对社会资本办医纳入到卫生规划中。
社会医疗保险及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仍然是当前居民就医最重要的支付手段,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在获取医保定点资格时,仍然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在医保方面,纳入医保定点的民营医院仍是只占少数,而且纳入医保的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相比,依然存在着医保定额和有关核定标准过于苛刻等不公平现象。
在等级评审方面,许多民营医院未能参加医院等级评审,原因在于现行的评审标准并未考虑到民营医院在科研、教学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在这些不公平、不合理的竞争环境下,民营医院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4.资金
作为高投入、长周期的行业,资本的作用对于医院来说愈加重要。据2013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显示,全国综合医院的总资产平均达到8734万元,专科医院的总资产平均为4232万元;其中民营医院资产负债率达到50.8%,大大高于国有医院的39.7%的资产负债率。从统计中可以看出,民营医院的发展普遍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
当前民营医院的融资渠道还较为单一,其中既有社会融资环境的问题,也与民营医院的投资者和经营者教育与背景的参差不齐有关,对于医院如何进行资本运作知之甚少。医院的发展离不开资本,如何在当前并不成熟的资本市场上筹集资本进行医院发展,资本运作的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而民营医院的投资者和经营者们在这方面能力显然还是非常薄弱。
5.管理
社会资本投资医院往往缺乏专业化的管理人才,还容易进行家族化的管理。目前,国内缺乏一支职业化的医院管理者,公立医院所培养出来的医院管理者由于所面临的管理问题与民营医院的发展需求大相径庭,公立医院的土壤上也并不能够培养出民营医院所需要的专业化管理人才。民营医院的院长们需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吸引患者、如何招纳医生、如何解决资金问题、如何进行医院品牌宣传等等,而公立医院的院长们则考虑的是如何申请上级费用、做好科研工作、增加职工福利待遇和避免医疗纠纷等。
6.技术准入
世界上各国政府对于医疗技术使用或禁止均有相应的准入制度,而我国起步相对较晚。我国对医疗技术分为三类进行管理,第三类技术由国家统一管理、第二类技术由省级卫生部门管理、第一类技术由医疗机构自行组织实施。
目前,我国各省、市公布的第二类技术准入目录差别较大,如上海市已发布917项次,而部分省、市只有十几种。多数地区制定了技术准入和第三方技术评估制度,但评估的流程、指标、方法等不透明,准入多依赖于专家建议。现行的单一专家评审制度,容易使公立医院通过设置技术壁垒而限制民营医院的发展和非公平竞争。如一些项目的准入要求医院近三年相关业务无不良记录,对于技术的准入实行的是医院和人员双重认证,民营医院即使通过引进高技术人才后,甚至某些诊疗项目仍然无法开展。
该文章由医疗营销网发布
原文地址:#7456